常见问题处理
了解涂裱工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并掌握这些问题的正确处理方法,能在施工中很好的解决和预防这些问题,以便加快工程进度,起提高工程质量,节约工地
成本等作用。
乳 胶 漆
1.起泡
(1)特征:涂膜在干燥过程中或高温条件下,表面出现许多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的突起物。
(2)导致原因
①基层含水率过高,未充分干燥。②耐水性低的涂料用于常潮湿的基体涂饰。③底层涂料未干时,就涂饰面层涂料。④喷涂时,压缩空气中有水蒸气,与涂料混一起。
(3)解决方法
①应在基层充分干燥后,再进行涂饰施工。②对于经常潮湿的基层,应选用耐水涂料。③底层涂料完全干燥后,再涂面层涂料。④喷涂前,检查油水分离器,防止水气混入。⑤对起泡墙面应待其完全干燥后,用细砂纸轻轻磨平气泡处,再补涂涂料。对大面积气泡则应铲除擦清,重新涂涂料。
2.涂膜粗糙
(1)特征:涂料涂饰在物体上,涂膜中颗粒较多,表面粗糙。
(2)导致原因
①涂料在制作过程中,研磨细度不够,颜料粒度过粗。②涂料调制时,搅拌不均,或有杂质混入涂料。③涂料保存期过长,变质;碎涂料皮过多,使用前又未经过滤处理。
④施工操作环境不洁,有灰尘、沙粒落入涂料中,或刷涂工具不洁,粘有杂物。⑤基层处理不光洁,灰尘、沙粒未处理干净。
(3)解决方法
①选用优良的乳胶漆涂料。对涂料性能不明的产品,应作样板试验后再用。②涂料施工前必须搅拌均匀,并过筛,将杂物除净。③在刮风或有灰尘的环境中不宜进行涂刷施工,施工工具应注意清洗,保持清洁。④基层不平处应用腻子批平,用砂纸打磨平整,擦净灰尘后才能涂饰。⑤如涂面粗糙,应待完全干燥后,用砂纸打磨使之平整光滑,并擦净后,再涂一遍涂料即可。
3.涂膜开裂
(1)特征:涂膜在涂装后不久就产生细裂、粗裂和龟裂。
(2)导致原因:
①涂膜过厚,表面干里面不干。②受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氨气等的侵蚀。③面漆中挥发成分过多,影响成膜的结合力。
(3)解决方法:
①施工中,每遍涂料不宜过厚,应严格控制。②施工环境中应避免有害气体的侵蚀。③面漆的挥发成分不宜过多。
4.刷痕
(1)特征:乳胶漆中水分挥发后,涂料来不及流平就已成膜,因而留下刷子的痕迹。
(2)导致原因:
①涂料的施工黏度过高,或稀释剂挥发速度太快。②选用的毛刷太小,刷毛过硬,或因毛刷保管不善造成刷毛不齐或干硬。③基层或基体对涂料的吸收能力强,涂膜干前不易均化,涂刷困难。
(3)解决方法
①提高施工人员技术。②基层不能太干燥。③调整涂料施工黏度,选用配套的稀释剂。最后一遍涂饰时采用的乳胶漆应稀一些。④采用质量好的或先进的施工工具。⑤刷痕完全干燥后,用砂纸轻轻打磨平整,清除、揩净浮尘,再施涂一遍涂料。
5.粉化
(1)特征:涂饰后的漆膜变成粉状漆面。
(2)导致原因:
①涂料树脂的耐候性差。②施工环境及底材温度低,成膜不好。③稀释水过量。
(3)解决方法
①将粉化物清理干净。②墙面温度低于8ºC不宜施工。③稀释水用量要适宜。④建议涂刷两层耐候性较好的内墙涂料。
6.起层
(1)特征:上部漆的稀释水将底层漆软化膨胀而掀起的现象,即面层漆侵害底漆。
(2)导致原因
①底层漆未彻底干透,表面的稀释剂溶胀下层底漆,使漆膜收缩起皮。②涂刷两层涂料操作不迅速,反复刷涂次数太多。
(3)解决方法
①底层漆要彻底干透,按规定时间重涂。同时,底漆和面漆要配套使用。②涂刷时应技术熟练,操作迅速、准确,反复次数不宜过多。③应将涂层全部铲尽,待干后再重新进行涂饰。
7.起皮及剥落
(1)特征:上层漆膜与底层漆脱离。
(2)导致原因
①墙体湿度太高。②施工表面不清洁,可能有油污等脏物,导致漆膜附着力不好。③涂饰方法不当或使用劣质底漆。④腻子粘结强度太低,每遍涂料施涂过厚。⑤封底漆硬度过大,涂膜表面光滑,造成底漆与面漆间的结合力较差。
(3)解决方法
①检查湿气来源,彻底修复。②涂饰表面要清洁、干燥。③用优质水泥批墙灰填充凹凸不平的表面,在有毛病的表面补上耐久性强的腻子。干透后用砂纸打磨平整。④确保腻子处理的墙面坚实牢固、不粉化、不掉粉,严格控制每遍涂料的涂膜厚度。⑤注意底漆与面漆的配套,应选用附着力和润湿性好的底漆。
8.颜色不均、发黄、发花
(1)特征:涂刷后颜色不一致,遮盖力差。常出现在聚乙烯醇涂料上。
(2)导致原因
①混凝土或浆基层养护时间短、强度低、太潮湿。②基层表面光滑不一致,吸附力不同。③基层不平整,由于光线作用,基层平处显得颜色较浅,凹凸不平处显得颜色较深。④基层碱性强,而泛碱会引起乳胶漆变色、发花。⑤乳胶漆没有搅拌均匀,乳液、填料、颜色分布不均;或任意加水,涂布量不够,盖不住底,涂膜薄厚不均,使涂料颜色深浅不同。⑥使用的不是同一批涂料,颜料掺入量有差异。⑦乳胶漆未干即使用,油漆涂饰其他家具,油漆中的溶剂与乳胶漆反应致使泛黄。⑧基层施工接搓留的位置不统一,有明显接搓,表面颜色深浅不一致。⑨毛刷的毛太粗、太硬,使用颜料时未将已沉淀的颜料搅匀。
(3)解决方法
①混凝土基层养护时间在28天以上,砂浆宜在7天以上,砂浆补洞的宜在3天以上,含水率控制在10%以内,混凝土或砂浆的配合比例应相同。②使基层pH小于10再施工,必要时,采用封底剂,防止碱性物质析出。③混凝土或砂浆的基层施工缝应留在阴阳角处。④施工前将基层表面油污清洗干净,将腻子批平整。⑤施工时,应将乳胶漆充分搅拌,并尽可能涂布均匀,若乳胶漆太稀或遮盖力差,应多涂一遍。⑥应叠用软毛刷,涂料涂刷前应经常搅拌均匀。⑦对已干燥但存在浮色的墙面,应选择性能优良的乳胶漆,再用软毛刷补涂一遍。
清 漆
1、油漆流挂
(1)现象:在被涂面上或线角的凹槽处,涂料产生流淌,开成漆膜厚薄不均,严重时如挂幕下垂,稍轻点如同泪痕。
(2)原因:
①稀释剂过量,使黏度低于正常施工要求,涂料不能附在物体表面而下挂流淌。②施工场所温度太低,涂料干燥速度过慢,而且在成膜时流动性又较大。③选用的漆刷太大,毛太长、太软或刷油时蘸油太多,使漆面厚薄不均,较厚处就产生流淌。④刷涂面凹凸不平或物体的棱角、转角、线角的凹槽处,容易造成刷涂不均、厚薄不一,较厚处会流淌。⑤被涂面表面不洁,有油污、水等,使刷涂后不能很好地附着而流淌。
(3)防止措施:
①选用优良的油漆材料和适量的稀释剂。②施工环境温度和湿度应适宜。③选用的漆刷刷毛要有弹性,根粗而梢强,鬃厚而口齐,刷子醮油时应少蘸、勤蘸。④在施工时应尽量使基层平整,磨去棱角。刷涂时用力均匀,先竖刷后横刷,不要横涂乱抹。在线角、棱角处要用油刷轻轻按一下,将多余的油漆蘸起来带开,以免漆过厚而流淌。⑤应该选择涂料的配套稀释剂。⑥彻底清理被涂表面的木屑、油、水等杂物。⑦油漆铲除后,再刷涂一遍。如漆膜已完全干燥,对于轻微的流挂,可用砂纸磨平,
对于大面积流挂,可用水砂纸磨平。
2、漆膜粗糙
(1)现象:涂料涂饰在物体表面上,漆膜中颗粒较多,形成凸起物,手感粗糙、不光滑。
(2)原因:
①有灰尘,砂砾等杂物混入涂料中。②调配漆料时,产生的气泡在漆液内未经散尽即施工,尤其在寒冷天气容易出现气泡散不开的现象,使漆膜干燥后的表面粗糙。③施工环境不洁,有灰尘、沙粒飘落于涂料中,或油刷等施工工具不洁,带有杂④基层处理不合要求,打磨不光滑,灰尘、沙粒未清除干净。
(3)防止措施:
①调配好的涂料在刷涂前,必须经过筛网过滤,以除去杂物。②油漆调配好后,应静置10—20分钟,待气泡散开后再使用。③刮风天气或尘土飞扬的场所不宜进行施工,刚刷完油漆要注意防尘土污染。④基层不平处要用腻子填平,再砂纸打磨光滑,擦去粉尘后再涂刷。⑤涂膜表面已产生粗糙现象,可用砂纸打磨光滑,然后再刷一遍面漆。对于高级装修,可用砂纸或砂蜡打磨平整。最后打上光蜡。抛光、抛亮。
3、针孔
(1)现象:针孔是在漆膜表面出现的一种凹陷透底的针尖细孔现象。这种针尖状小孔就像针刺的小孔,孔径在100微米左右。
(2)原因:
①涂料中夹带空气,木材含水率过高。在刷涂和漆膜干燥过程中所夹带的空气未能逸出而形成气泡,气泡一破即成针孔。②木材中的空气热膨胀,迁移到漆膜中未能逸出而形成气泡,造成针孔。③漆膜表层干燥过快,来不及逸出的溶剂蒸汽也能形成气泡而造成针孔。④一次刷涂太薄,涂料的湿润性不好也是造成针孔。⑤油漆配比不恰当。
(3)防止措施
①在调配油漆时,应将漆液搅拌均匀,搅拌速度不宜过快过急,以免形成气泡,而且稀释剂应按说明书上规定的量加入。要控制涂料的合适黏度,否则漆膜太薄。②被涂表面要清理干净,不能残留水、油污等。③配制使用油漆时,应防止水分混入。风沙天不宜施工。④刷涂时,刷子来回不宜用力过大,以利涂料中气泡的逸出。⑤对已经产生针孔的漆膜,待其干燥后,用水砂纸轻轻打磨平整后先局部喷一道底漆,再漆一道面漆。
4、起泡
(1)现象:漆膜干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突起圆形泡,也叫鼓泡。起泡产生于被涂表面与漆膜之间,或两层漆膜之间。
(2)原因:
①基材处理不合要求,例如木材含水率较高,或未将松脂、木材本身含有的芳香油除掉,当其自然挥发时导致起泡。②油性或水性腻子未完全干燥或底层涂料未干时就涂饰面层涂料。③木材的接合处及孔眼没有填实,有空隙和孔眼等。④操作者用手触摸被涂表面而留下油污和汗渍等。⑤油漆配比不恰当。
(3)防止措施:
①木材应干燥至合适的含水率,除去木材中的芳香油和松脂。②应在腻子、底层涂料充分干燥后,再刷涂面层涂料。③应将木材接合处的空隙和木孔眼用腻子填实,并打磨平整后再刷涂油漆。④最好用干净的布清理基材表面的杂物,不要用手触摸被涂表面。⑤对气泡轻微的,可待漆膜干透时,用水砂纸打磨平整,再补面漆。对于气泡严重的,先挑破气泡,用砂纸仔细打磨平整并清理干净,然后再一层一层地按涂装工艺修补。
5、刷纹
(1)现象:在漆膜上留有刷毛痕迹,干后出现一丝丝高低不平的刷纹,使漆膜厚薄不均。
(2)原因
①涂料的黏度过高,稀释剂的挥发速度过快。②在木制品刷涂中,没有顺木纹方向平行操作。③选用的油刷过小或刷毛过硬,或刷子保管不善使刷毛不齐或干硬。④被涂表面对涂料的吸收能力过强,刷涂困难。
(3)防止措施
①调整涂料的施工黏度,选用配套的稀释剂。②刷涂施工时,应顺木纹方向进行刷涂头遍涂料。③选用较软的刷子,动作要轻巧。刷子用完后,应用稀释剂洗净,妥善保管,刷毛不齐的刷子不要用。④用封闭底漆对底材进行封闭,然后再刷涂底漆和面漆。⑤刷漆所选用的涂料应具有较好的流平性,选用合适发速度的稀释剂。⑥发现有刷纹时,应用水砂纸轻轻打磨平整,并用干净的碎布清理灰尘,然后再刷涂一遍涂料。
6、发笑(鱼眼、跑油、缩孔)
(1)现象:发笑是涂膜表面出现局部收缩,好像水洒在蜡纸上,斑斑点点露出底层的花脸状的现象。
(2)原因:
①在太光滑的基面上刷涂涂料,使面层涂料的表面张力不均匀而产生收缩。②基材表面上有油垢、蜡底、潮气、残酸碱等,影响了漆膜的附着力,漆膜的表面张力使漆膜收缩发笑。③涂层太薄或溶剂选用不当,挥发过快,涂层来不及流平。④涂料黏度小,对底层湿润性差,刷涂时不形成一层均匀的膜层,易发生收缩发笑的现象。
(3)防止措施
①被涂表面不宜过于光滑,高光泽底层涂料应先经砂纸打磨后再刷涂面料。②将基材表面的油垢、蜡质、潮气、残酸碱等处理干净。③稀释涂料要适中,选用挥发速度较慢的稀释剂。④选用湿润性强的涂料,对双组分以上的涂料要搅拌均匀后才能施工。⑤如在刷涂时发现有发笑现象,应立即停止,并用溶剂将发笑部分洗净,待表面干后重新刷涂一遍涂料。
7、慢干、回粘
(1)现象:油漆刷涂后,超过涂料技术要求的规定固化时间,漆膜仍未干燥为慢干。如漆膜已形成,过段时间后又出现粘手现象,称为回粘。它使漆膜表面容易碰坏或玷污,使工期延长。
(2)原因:
①涂层太厚会使氧化作用达不到漆层内部而造成底层涂料长期不干。油性腻子刮得太厚,也可引起漆膜慢干。②衩涂表面不洁,有油污、蜡质、碱或盐等,基层表面不干性树脂未清干净。③头遍漆未干透又涂刷第二遍漆层。④漆料储存过久,超过使用期限或封闭不良,溶剂已挥发而胶化,这种涂料,虽加入稀释剂后能进行涂饰,但漆膜不干燥或易回粘。⑤在雨露、潮湿、黑暗、烈日暴晒等恶劣条件下施工。
(3)防止措施:
①每遍涂膜不宜太厚,腻子也不应刮得太厚。②基层处理必须符合要求,应用封闭底漆对基层表面进行封闭后,再刷涂底漆或面漆。③要等前遍漆膜干透后,再刷第二遍漆。④应避免使用过期的涂料。对于超过使用期限的涂料,应首先进行小块试样,证明符合要求时才投入使用。用不完的油漆应密封。⑤施工环境不得有酸、碱、盐雾或其他化学气体,不在雨雾、潮湿、黑暗、烈日暴晒等恶劣气候条件下施工,施工场所要保持空气流通。⑥漆膜有轻微慢干或发粘时,可加强通风,适当升高环境温度加强保护,观察一段时间,如确实不能干燥成膜,再做处理。若慢干、回粘严重时要用强溶剂洗掉刮净,重新刷涂。
8、木纹混浊
(1)现象:透明漆涂饰后,显露木纹不清晰,涂膜不透彻、不光亮的现象称为木纹混浊。
(2)原因:
①底、面着色剂存放时间过长,颜料下沉,造成上浅下深,操作时未搅拌均匀,刷涂时颜色较深处覆盖了木纹而显混浊。②木材质地不同,着色不均匀,局部着色过深。木材材质软者易着色,材质硬者不易着色。③操作技术不熟练,重刷处颜色太硬或太软也容易造成色泽不一致。
(3)防止措施:
①使用底、面着色剂时,应将其搅拌均匀,以保证其颜色均匀一致。②对于不同的材质基层,应选用不同施工方法着色,操作要熟练,防止重叠、反复刷涂,个别部位可进行修色,取得色调一致。③发现木纹混浊、色泽深浅不一较严重时,必须将涂层全部清洗干净,然后再重新刷色。
9、咬底
(1)现象:咬底,是指上层涂料中的溶剂把底层漆膜软化、溶胀,导致底层漆膜的附着力减小而起皮、揭底的现象。
(2)原因
①底漆未完全干燥就涂面漆,面漆中的溶剂极易将底漆溶解、软件,引起咬底。②刷涂面漆时操作不迅速,反复刷涂多次则产生咬底现象。③对于油脂性漆膜以及干性油改性的一些合成树脂漆膜未经高度氧化和聚合成膜之前,一旦与强溶剂相遇,底漆膜就会被侵蚀。
(3)防止措施
①应待底层涂料完全干透后,再刷涂面层涂料。②刷涂溶剂性的涂料,要技术熟练、操作准确、迅速,防止反复涂刷。③底层涂料和面层涂料配套使用。④对于严重的咬底现象,需将涂层全部铲除干净,待基层干燥后再选用同一品种涂料进行涂刷。
10、生锈
(1)现象
涂膜的生锈即是涂物表面产生锈蚀的现象。现象的早期涂膜透出黄色,尔后涂膜破裂出现点蚀、丝状腐蚀,直至孔蚀。
(2)原因:
①基材表面铁锈、酸液等未彻底清除,日久锈蚀剂蔓延。②漆膜总厚度不够,水分或腐蚀性气体透过漆层而腐蚀金属。③涂漆不均匀,漏涂或漆膜有针孔。
(3)防止措施
①表面处理时要彻底清除铁锈、余酸等。②漆膜总厚度要符合技术要求,不可太薄。
③漆膜要均匀一致,不要漏涂,避免漆膜产生针孔。
11、分线不直,超越边界,污染相邻饰面
防止措施:用弹线法划直,用分色纸隔开再行施工。
12、腻子颜色不一
防止措施:可一次调配所需腻子,调配时应加强搅拌,使颜色灰分散布均匀,或向和生产厂、销售商订购。
13、钉头可见
防止措施:将外露钉头打入涂饰物内,再用实色或与白坯木材颜色接近的腻子填平,待上漆后即不明显。
有 色 漆
1、橘皮
(1)现象:涂膜表面不平滑,如橘子、桔子的果皮,呈现凹凸不平的状态(轻微的柚纹肌是一般正常现象,不能称为缺陷)。
(2)原因
①喷涂时,雾化的涂料粒子附着在涂装表面不能流展平整。②喷枪调整及喷涂技术问题空气量多,距离太远。③工场温度太高,干燥过快,不能流展平坦。④用喷枪吹干表面,涂料粒子不能充分流展。⑤使用沸点低稀释剂,涂料粒子不能充分流展。⑥涂粘粘度过高时,或一次厚涂。⑦涂料列充分搅拌均匀,影响其流展性。⑧表面不清洁附着蜡,油份等不纯物。⑨作业环境有风,且风速过大。⑩涂料本身性质不合。
(3)防止措施
①喷枪性能应保持良好状态,充分熟练喷枪使用方法并作适当的调整。②改善涂装工场温度。③使用适当的稀释剂调漆。④不可厚涂,以中等程度涂布量,调整适当粘度喷涂。⑤涂膜表面及里面均要充分干燥。⑥调整适当的涂料粘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好。⑦涂装前涂料应充分搅拌均匀。⑧防止有风处涂装。⑨选择适当流平性较好的涂料。
2、喷涂漆痕
(1)现象:喷枪在漆膜表面上留下不均匀的喷漆痕。
(2)原因
①喷枪的喷幅开展不良的情形。②喷枪的运行技术不佳,喷涂时重叠不充分,不均匀。③面漆调漆时无充分稀释搅拌。④对遮盖力低的面漆,底漆的颜色选择不良。⑤使用不当的稀释剂。⑥被涂物的表面太热或太冷的情形。
(3)防止措施
1确保喷枪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与正确调整喷幅适合喷涂。2涂装运行方式需正确,喷涂重叠需均匀。3使用良好的稀释剂,调漆时充分搅拌。4适当降低一次的涂布量,并选择适当的下层涂料。5调整室内温度。
3、砂纸伤痕
(1)现象:下层或旧漆膜研磨的砂纸伤痕,因上层涂料的溶剂渗透而滋润,扩大在上层涂膜上显现出来或素材着色后显现砂痕之痕迹。
(2)原因
①素材砂光,逆木纹砂光而形成的逆砂痕。2使用过粗的砂纸布砂光,或砂光方法错误。3涂膜未干燥即加以研磨(尤其两液涂装较明显)。4使用太慢干溶剂,致涂膜无法在一定时间干燥。5上涂涂膜太薄及粘度过低。6砂光后未彻底清洁,涂料无法渗透。7砂光纸使用时因表面滞留漆粉,某部位已无砂光功用会形成移动痕迹。
(3)防止措施:
1选择最适合的研磨砂纸号,一般第一次粗砂光,第二次砂光较细,并应将第一次砂痕磨掉,依次类推。2砂光时应按木材纹理方向顺木纹砂光。3涂膜应干燥后砂磨,并除去灰尘漆粉。4使用砂光机或手持砂纸研磨并应该考虑其砂纸型号。5砂纸使用一段时间后检视是否滞留漆粉,并更换。6研磨的方向、动作要正确并检查。7涂料粘度适当调整,喷涂厚度应足够,足以覆盖砂痕。8视情形可先上一层底漆而再短时内涂予面漆,增加厚膜。9使用在设定时间能使涂膜干燥砂磨的稀释剂。
4、粗糙涂膜
(1)现象:喷涂面漆产生砂粒状,且光泽不佳。
(2)原因
1喷涂时粘度过高。2使用过高沸点的溶剂稀释剂。3喷涂距离不当或过远,喷枪或机器故障。4涂装室内温度过高。5超过之半干漆膜,涂料附着(在角落或背面侧面此现象较多)。6被涂物附着灰尘或环境灰尘太多。
(3)防止措施
1适当调整涂料的粘度。2使用适当指定的稀释剂与溶剂。3熟练喷涂技术与喷枪的正确操作,定期保养机器。4调节室内温度。5要避免超喷则需训练操作者的喷涂技术动作、姿势等。6喷涂场所要保持清洁,尽量避开污染地区。
5、下垂、垂流、流挂
(1)现象:喷涂表面产生流动,涂膜不均匀,严重者似柱状,因涂料本身重量不相等而部分流动,一般立面作业物喷涂易发生。
(2)原因
1加入过多的稀释剂,使涂料的粘度过低。2一次喷涂过高的涂布量,尤其较慢干的涂料更易发生。3喷涂时的距离或角度或重叠不当,喷枪移动速度不适当,或慢或喷射幅歪斜,空气压力过低,漆量过高与空气量搭配不适。4喷枪保养不当,孔道变形,或部分孔道阻塞以至漆形不良。5使用过高沸点的溶剂及稀释剂,因而干燥过慢。6室内温湿度过低,干燥迟缓的场合。
(3)防止措施
1调整适当的涂料粘度,立面的喷涂时粘度稍可增加。2适当的涂布量,避免一次性喷涂过厚,但仍需喷湿且厚膜均匀。3熟练喷枪的调整,其运行方法角度,速度抢救无效,及彻底保养喷枪。4使用适当的稀释剂调和涂料。5室内温湿度充分考虑。6在照明良好的场所喷涂,许多漆流是因为视线不良而引起的。
6、细粒皱
(1)现象:喷涂后涂膜发生细少凹凸,似橘皮现象。
(2)原因
1涂装时涂料粘度过高。2使用不当的稀释剂、溶剂(溶解力不够)。3喷涂距离不当,空气压力过大。4环境风速过大,或温度过高干燥过快。5涂料干燥过快或涂料的问题。
(3)防止措施
1调整适当的涂料粘度,延展性最适当的程度。2使用品质良好的稀释剂与涂料。3调整适当的空气压力,并且加强涂装技术。4室内温湿度充分考虑。
7、变色
(1)现象:涂膜变色与原色泽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
(2)原因:
1紫外光直晒或其他物质附着。2硬化剂添加过量或涂料贮存过久。3使用易褪色的着色剂、颜料、染料。
(3)防止措施:
1应使用能抗紫外光之涂料,尤其白色或浅色涂装。2适量正确的硬化剂比例。3涂料贮存过久时不宜使用。4使用适当较不易褪色的着色剂。5防止过高温度烘干。
8、粒状涂膜
(1)现象:涂膜表面附着灰尘飞絮,异物。
(2)原因:
1涂料树脂或添加剂、颜色、颜料的固块。2涂料的夹杂物、异状物、硬化颗料等直接涂布,附着在漆膜上。3硬化剂添加过多或调和搅拌不均匀。4尚未干透,空气中的飞絮砂料附着。5涂料储存过久超出安全使用期限、凝胶、或涂料分散不均。6涂布时被涂物本身污物被吹出附着于漆膜中。7置物架等腰不清洁,于漆膜未干时移动或震动,灰尘污物掉落湿涂面。8使用溶解力差的稀释剂,无法充分溶解涂料,或错用不当的稀释剂溶剂。
(3)防止措施
1一般涂料过期会产生胶固块,会影响涂料特性,应不再使用。2涂料的容器应彻底清理,涂装面漆时予以过滤。3两液型涂料主剂、硬化剂调配比率需正确,并充分搅拌均匀。4使用涂料时检视品质,含有固块或夹杂。5作业场所经常清扫,并应避开污染源。6作业的致物架、喷台,排气设备,输送带等应经常保持干净,清洁无尘。7抽排风设备吸尘需良好,减少涂料雾化料子及灰尘的停留。8涂料的表里喷涂之前应彻底清理。9在同一场所避免同时做其它工作,并闲人勿进。
9、回粘
(1)现象:涂膜干燥后,涂面部分或全部发生粘着的痕迹。
(2)原因:
1慢干溶剂添加于涂料中过多,溶剂无法挥发出来。2反应型涂料的固化剂添加量不足。3涂面被污染不洁。4空气不流通,受热气侵蚀。5气候突变,雨季施工,湿度大。6性质不同的涂料未干即施工上层涂料或共用。7上层涂料厚涂或多次重涂,漆膜未干燥即行包装重叠。8上层涂料硬度不够。9使用品质不良涂料。
(3)防止措施
1选择适当干燥的溶剂稀释剂,且不可过量添加。2固化剂添加比例正确,不可过少(也不可过多)。3保证涂面不被异物污染而再施工上层涂料。4涂装完成的待干漆膜,应置于通风良好的地方,让溶剂充分挥发。5在不良的气候施工时,置放时间加长,或加温干燥 。6选择不同涂料时,应待上层充分干燥后再上涂,不同涂料千万不可混用。7上层面漆视需要使用适当硬度的涂料。8对于厚膜涂布多次时,对待干时间需多久方可重叠进行测定,包装出货。9选用品质良好的涂料。
10、不干
(1)现象:涂膜经一段时间后,仍未干、硬化。
(2)原因
1被涂面含有水分,油分或蜡质等物。2使用固化剂错误,或比例不对,以及稀释剂错误,或稀释剂中含有醇类溶剂。3涂料中混入水分、油分。4温度过低,未达到干燥条件。
(3)防止措施
1保持被涂物之清洁。2使用固化剂事前应确认,并正确调合比例和指定稀释剂稀释。3废弃超出指定可使用时间之涂料,或含有水、油份等杂质涂料。4在正常室温内喷漆。5调漆时应搅拌均匀,使能正确达到干燥。6涂料若无法干燥(加热)则应将涂面完全去除。
11、白化
(1)现象:涂膜含有水分或其它液体,而涂膜颜色比原来较淡白,涂膜呈现白雾状,此现象在高温多湿的气候易发生,喷涂后因湿气的凝结浸透而发生,经由喷枪喷出的冷空气和稀释剂的蒸发,致使漆面的温度比大气周围的温度低,结果在较低温度的漆面上凝结了湿气,形成极小颗粒水滴,有如雾状。
(2)原因
1空气高温高湿,相对温度高于80%以上时,一般夏天下雨最常见。2被涂物或容器含有水分。3稀释剂沸点太低,挥发太快,或混入水分。④空气压缩机或空气含有水分。5涂膜含有水分未清除干净。
(3)防止措施:
1降低室内湿度,避免在高温涂装作业,或适量使用慢干溶剂。2容器与涂料避免混淆入水分,涂料稀释剂避免露天存放会侵入湿气。3空气压缩机应加入过滤器,并定时放掉水分。4湿度高时应避免厚涂。5发现白化现象立即停止作业,然后予以修正。6轻度的白化可以喷涂后加热干燥。7注意周围环境、设备等避免被涂物涂膜沾水。
12、光泽不良
(1)现象:涂膜成雾状,不能获得预期的光泽。
(2)原因:
1被涂物多孔粗糙,或涂膜不足吸陷,或附有油、水分不纯物。2上涂涂膜不足或采用干喷,喷涂的压力过大,粘度过低。3干燥室换气不良,溶剂蒸发的气体污染空气,漆膜白化。4稀释剂的品质不良,或稀释剂沸点低、干燥过快。5抛光的涂装,未充分干燥即砂磨抛光,或抛光蜡太粗。6在湿度高,温度低的涂装场合。7超喷的部位或白化的部位。8使用品质不良的涂料涂装。9砂光粗糙,或涂粉灰尘除干净。
(3)防止措施
1被涂物砂光平坦细腻,并清除表面不洁物质。2控制适当的涂料粘度,以正确的方法喷涂适中的厚膜。3干燥室的干燥过程中,保持良好的换气。4选择适中干燥速度的稀释剂。5涂膜应完全干燥后才可以进行抛光工作,并选择蜡的细度。6要有良好的涂装作业温度湿度。7训练涂装喷涂方法,并且熟知作业物的喷涂方式。8注意选用品质好的涂料。9使用较细的砂纸砂光,喷涂之前表面应确实清理。
13、黄变
(1)现象:浅色或白色漆膜,经一段时间或受热后涂膜呈现带黄色的现象。
(2)原因:
1涂料不良,未能使用非黄变涂料。2环境因素,空气,水等。3日晒涂膜老化分解。4高热干燥。
(3)防止措施
1慎选少料,使用非黄变涂料。2对家具应勤予保养,经常打蜡保护。3尽量不要直接日晒,黄变仍是自然现象,选择非黄变涂料可减低。4加热不可过高。
14、龟裂
(1)现象:裂纹通常发生在上一层涂膜,龟裂则发则发生在下层涂膜或材面,两者现象均在涂膜上生成线,多角状或不定状,此均是因缺乏伸展性所引起的现象。
(2)原因:
1木材含水率过高,致使下层涂料收缩。2涂装时一次过度的厚涂。3下层漆未干燥充分,即进行上涂。4固化剂添加过量,或使用错误的固化剂。5上、下层不同种类的涂料,性质不合。6涂料不良,缺乏伸张性。7已有裂痕的旧涂膜再布上新的涂膜。8 使用品质不良的稀释剂,或随意添加添加剂、颜料。
(3)防止措施:
1木材含水率应干燥至10%以上。2适当的涂布量,少量多次,间隔干燥并充分干燥。3调漆固化剂比例应按正确调漆。4正确了解不同种类涂料的搭配,慎重选择、判别。5选择信誉良好品质的涂料。6已经有裂痕的涂膜需刮除才可再喷涂,不可勉强使用。7使用适当指定的稀释剂,非专业人员不需另行添加其他涂料。
15、颜色分离
(1)现象:在含有数种颜料的调和色彩涂膜中,颜色分离,呈现不规则之斑点状。
(2)原因:
①涂膜过厚,尤其是一次涂或上层颜色未干重涂。②稀释剂溶解力不足。③调和涂料搅拌不充分。④添加过量的稀释剂,粘度过低,延展过度。⑤颜料分散不良。
(3)防止措施
①适量的涂布量及底层颜色干燥后再涂布。②使用指定的稀释剂。③充分搅动拌均匀。④调正不会产生颜面色分离的粘度。⑤选择良好品质的涂料或着色剂。
16、剥离
(1)现象:涂膜附着不良,经少许外力或甚至未经外力,即呈现涂膜脱落。
(2)原因:
①涂膜物表面不洁,附着油,水,灰尘,蜡,手垢,清洁液等。②涂料性质不良,容易收缩,涂料搅拌不均,使用不良稀释剂。③附着力差,被涂物光滑度不同,下层已喷漆干燥硬化涂膜。研磨不充分即予喷涂(尤其二液型涂料硬化后未砂光)。④涂料到中有油份、水分。⑤下涂涂料与上涂涂料性质不合。⑥下涂无充分干燥即予中涂。⑦涂装时未按指定施予下涂。⑧使用过期的涂料或添加不当。⑨二液型涂料超出可使用时间过久。⑩做NC格丽子后漆层喷涂厚度不足。
(3)防止措施
①被涂物应不要污染,并需使基表洁净。②慎选涂料(尤其面厚涂的涂装)并予涂布前充分搅拌。③涂装前最好均能事先砂光(尤其需添中固化剂的涂料)充分,使其增加粗糙度,增加附着力。④涂料中严防渗入水,油分等异物。⑤不同性质涂料最好不要混合使用,最好使用适合重涂的涂料。⑥充分干燥涂膜再施予中涂。⑦按指定涂装工程施工。⑧二液型涂料固化剂不可超量,过期涂料检查是否变质。⑨已超出可使用时间涂料不可再使用二液型混合后的时间。⑩适当增加漆膜厚度。
COPYRIGHT © 黄畅装饰设计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湘ICP备17003293号-1